鏈 條 的 歷 史
由 古 代 至 現 代


鏈條的結構基本上與皮帶差不多,只是代替實心皮帶的是一些鏈節構成的鏈,代替滑輪的是扣連齒。

自公元1世紀起,中國就有方形板葉鏈式水車,稱為龍骨車。 左圖是公元1637年刊印的《天工開物》中的一幅木刻圖,兩個人在用腳踏龍骨車,把水從低處提到高處。

盡管這種鏈本身只是物料輸送帶,並不是用來傳輸動力,但對後來的鏈式傳動裝置肯定有啟發作用。

在公元976年,中國的張思訓在設計他的時鐘時遇到動力傳輸問題時,便採用類似龍骨車設計的鏈式傳動裝置。

左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環狀動力傳輸的鏈式傳動裝置圖,此圖於公元1090年刊印在蘇頌寫的《新儀象法要》一書中。

蘇頌是張思訓的一位後繼者,他在刊印《新儀象法要》時剛建成了巨大的天文鐘樓。 最初他試圖使用主垂直傳動軸,但未能成功,進而他採用了被他稱為"天梯"的鏈式傳動裝置。 這"天梯"長6米,把底部時鐘機械的主驅動軸與頂部的齒輪箱連接起來,驅動渾天儀旋轉。

現代的鏈式傳動裝置與中國古代的渾天儀無關,反而可能屬於繅絲機傳動帶的改良設計。近代第一個鏈式傳動裝置是由歐洲的 Jacques de Vaucanson 於公元1770年製作的,用於繅絲和推動磨機。 公元1869年,J.F. Tretz 使用鏈式傳動裝置製造單車, 後來這樣設計的單車被廣泛生產使用,鏈式傳動裝置亦被推廣開來。

左圖是一段典型的現代鏈條結構。


傳動帶的歷史 鏈條的歷史 單車的演變 皮帶的無段變速

參考資料:
宋應星,《天工開物》, 中國: 中華書局。
Robert K. G. Temple, 《中國:發明與發現的國度》, 中國: 21世紀出版社。